最新消息

【大紀元20150419日訊】
(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)
台灣
長期以來處於人口高齡化、情形,農委執行各種措施,引進農業是最後手段。外界批評,這恐將影響台灣農業發展,並衝擊國內勞工等問題。農委會強調,農委會多方面解決缺工問題,最希望本地勞工充足,就不必試辦外勞;產業現況必須先解決,保留產業工作機會;引進外勞有二要四不原則。

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許聖章表示,的工作特性需要大量體力,環境不佳、工作時間不確定,單就僱工而言沒有發展性。農家勞力需求中,大部分是短期僱用且大量,例如:茶葉、蘭花、果樹及菇菌業為主;長期以畜牧、屠宰業最多。

他說,解決缺工方法,必須先思考、規劃農業未來整體發展為何?需要哪些產業?需要多少人力?提高工資、增加技術進步、提高生產技術、減少人力依賴、提高既有勞動力的附加價值。吸引年輕世代進入農業生產與經營行列,才是長遠永續方法,利用年輕學生打工或實習來補充臨時性缺工,最後才是引進

提高工資技術優先於引進外勞

他分析引進外勞的優勢,藉由穩定且年輕的勞動力,使生產具高經濟價值農牧產品的農家維持或提升生產競爭力,解決農場經營者想擴大規模時面臨的人力短缺問題,可立即解決目前勞力需求殷切產業的缺工問題;短期農業外勞引進,可暫時緩解農場經應者及從業人員高度老化造成的勞動力不足;利用農業外勞從事粗工,讓農場經營者扮演農場管理者角色,降低其體力工作負擔,提高年輕人進入農業部門工作的意願。

引進農業外勞的缺點則是農業收入不穩定,以及在農產品產地價格過低下,一般農家使用外勞意願低。農作物所需人力具季節性,採收期大多需要短期大量人力,這與需要長期使用的外勞供需不相符,雇主及農家需負擔外勞食宿及管理責任,加上語言溝通困難,影響農家引進意願。農業無法有固定時間,部分產業每天所需工時較長,有些較短。

他也說,引進農業外勞可能衝擊本國勞工的工作機會,尤其是從事農業工作者多為年齡較高、教育程度較低者,或是外籍配偶,都是經濟弱勢者。規模較大的農企業或農家因為引進外勞,生產更有效率,也可能壓縮小農的生存空間。

缺工與人口老化是不同議題

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主任陳吉仲說,引進外勞可降低國內企業的成本,有效解決農業缺工問題。不過,對年輕人回流農業造成阻礙,農村文化傳承將斷絕,排擠國內農業動力。

他認為,解決缺工的方法有數種,例如:工資調漲、活化農村閒置勞動力、組織外配投入生產、引進農民參與生產、寒暑假大專生及農校生投入生產、國軍緊急協助收割,試盡各種方法仍無法解決缺工問題,才考慮農業外勞。此外,就農民收益而言,開放外勞是增加農民收益還是減少?引進外勞重點在於解決農業勞動市場缺工問題,解決人口老化應是透過年輕農民加入。

農委輔導處推廣科長郭坤峯說:「農業缺工必須有因應措施來解決,外勞只是最後手段。」農業勞動力缺工特性主要是缺少基層勞動力,例如:蘭花上盆換盆、菇類製包、裝填;或工時不固定,例如乳牛產業,每天早上5時到9時,下午4時到8時,幾乎全年無休;某些特定時期需要工量大、操作重複,像是蔬果的套袋、採收及包裝等;或作業環境不舒適,以屠宰業來說,屠體分切、放血、清洗內臟,殺生具高危險性。若是農糧產業,大太陽下在田間操作很辛苦,果菜類簡易溫室內夏天溫度高達40度以上,無法在適宜環境中工作等。

他說,農業勞動力缺工對產業的影響是,農場產能下降、生產成本提高,影響市場競爭力,恐迫使產業外移,進而影響國內農產品的供應及減少農村的就業機會;屠宰業成本增加,若非法屠宰業重起,將影響食品衛生安全。

多管齊下解決缺工問題

郭坤峯表示,因應措施以國內農業勞力調度及試辦農業打工先行做起,以補充性勞力概念,評估引進外勞的利弊及需求。推動自動化及機械化的省工栽培技術;推動農業經營專區,建立產業價值鏈,提升產值;設立農民學院辦理農業專業訓練,培訓農業人才,並推動青年農民專案輔導;試辦季節性人力調度;推動學生農場實習及試辦農業打工;建立農業徵才平台,協助產業徵才。

他指出,103年(2014年)輔導12縣市、48家農會招募農村婦女、新住民或原住民649人等組成農事服務團隊,進行農事技能訓練後上工,計媒合611人,協助304位農民、農企業、產銷班、農會等單位僱用在地人,協助紓解季節性人力需求。104年(2015年)將輔導73家農會擴大辦理。
103
年提供台大、中興、嘉大、屏科大、宜大、明道等6校、80名學生在35家農場進行暑期經營見習。暑期試辦農業打工,用人單位提供工資,農委會提供學生每人3,200元獎勵金、意外保險及傷害醫療保險,計有194位學生在40家農場打工。農委會試驗所亦結合高農及當地產業需求,進行基礎訓練並進入農場工作。104年將持續推動辦理。

規劃試辦的二要四不原則

郭坤峯強調,規劃試辦引進原則以「二要四不原則」,規劃試辦引進模式包括,全年性缺工產業,以補充式原則,不以降低成本為考量而引進外勞,例如:屠宰業、牛飼育業、蘭花、菇類;季節性缺工產業,由農會或相關民間團體辦理外籍農業工外展農業服務,例如:搭配茶葉、果樹等產業,形成周年性穩定工作機會。

 

規劃試辦引進原則

二要

要解決國內農忙時期基礎勞動力不足;要穩定產業發展與升級。

四不

不影響本國農村居民就業機會;不引進中國農業勞工;不造成農業技術及品種外流;不衍生後續管理問題。

原則

以補充性、限業、限量及部分產業限制點的原則辦理;依法落實管理。

資料來源:農委會輔導處 記者施芝吟/製表

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反對引進農業外勞,他說:「各行各業都缺工,難道都用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嗎?」而且根據過去的外勞政策經驗,「引進外勞是飲鴆止渴的政策」,一旦開放,廉價邏輯政策將永不回頭,「台灣的工資一再敗退,年輕人就不會回到該領域了」。許多雇主引進農業外勞是為了降低成本需求,這只會讓國內陷入惡性循環,薪資變得更低。

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周若男指出,很多人認為,引進農業外勞可降低成本,其實,他們對於引進外勞需要的成本多少並不清楚。可以透過很多宣導機會,讓產業界知道用本勞的成本比外勞低一些,而適當引進外勞可以適當紓解區域缺工壓力,雇主必會仔細考量評估。

從產業發展願景思考

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簡任視察侯松延表示,引進農業外勞不能單從缺工方面討論,應從產業發展方面思考。農委會應提出產業發展目標、願景,否則大量補足勞工後,反而可能壓低農產品價格,農民更難生存。

他說,在勞動條件管理問題上,外勞引進後,相對勞動條件夠不夠好,需給予適當保障,這還得討論,需要有更明確的產業發展願景、缺工情形、彌補管道。勞動條件是否合理、產業利潤多少?利潤在相對平均之下,是否能提供勞工薪資?產業發產、勞動條件、管理層面問題資訊需要更完備,將是評估是否需要引進外勞的重要參考資訊。

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,引進外勞集中在蘭花、菇類、畜牧類,農委會是為資本家著想,並不是為家庭農場、也不是為台灣消費者著想。國內能有多元選擇,是在蔬菜、果樹與主要糧食,在農產品價格低落情形下,如何重振家庭多樣化生產,讓消費者有健康選擇?但農委會長期忽視這一點。

提高農民所得才有誘因

台灣農村陣線發研究員陳平軒說,對缺工問題追根究柢,從事農業工作得到的所得與付出的勞動力或工作條件不成正比,也就是投資報酬率低,產生農業缺工。這不是獨立發生事件,因為農業結構長期以來未達到良好狀態而產生的副作用,如果解決缺工問題,從根本解決、從結構中調整轉變,最急迫的是擬定方法來提高農民所得,才有誘因吸引更多人投入。

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聖補充,農委會要解決農業勞力有個體系在執行,前段是因應措施,最後才是引進外勞。產業現況必須考量引進外勞,青年務農後還是可能缺工,因為農業勞動力有門檻、地域性,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。專業、兼職、業餘都有程度上的差異,產業要的是長期穩定,必須要考量。農委會在解決方案中不只針對大農,也不只針對長期性缺工,也針對短期缺工設計外展制度,由民間團體或是農會協助調度。在產業部分,產業結構調整,輔導農民經營,現階段的現實是規模不夠大,買一甲地就夠了,怎麼買?養100隻不夠,養300隻足夠,怎麼買?如何足夠貸款?很多現實問題需要協助解決,唯有這樣,產業才會留下,產品才能走出去,並非產業出走,產品買進來。

吸引年輕人成為新農民

他說,確實要讓年輕人務農,要讓年輕人覺得有價值,第一是收入必須划算,提高農業價值及成就感,農委會都有在執行,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。只要提高農產品價格,收入就提高,事實上,農產品價格跟生產成本有關聯,調查農產品成本後發現,最大成本就是人力;但是一方面希望產品價格維持現況,對消費者較有吸引力,另一方面又要提高薪資,其實是矛盾的。農委會創造產業價值,希望引進新農民,讓他們投入農業有成就、光榮感,產品有合理價格,這樣才能有後續。產業現況必須先解決,而不是產業慢慢消失,要讓產業留著才有工作機會。

補充性原則不是人力補充,而是針對工作項目沒有人願意做的,例如:屠宰場,農委會評估產業,都有將工作項目、職位界定清楚,希望年輕人回到農業成為經營者、行銷者、管理者、利潤創造者。

農委會多方面解決缺工問題,不足之處,大家共同努力,最希望本地勞工充足,就不必試辦外勞。如果引進外籍勞工,一定要評估及試辦,試辦過程中也有計畫評估。